今天將會是全球金融史上一個值得記錄的日子。把這篇文章紀錄下來以供日後借鏡。
新聞摘錄
該稱為黑色星期一嗎?今天美國的確寫下了金融史上最不堪的一頁。傳了一陣子謠言的
Lehman Brothers(雷曼兄弟;LEH-US),終於在台北時間15日正午,正式向外界宣告破產,連帶
掃到Merrill Lynch (MER-US)與保險業巨頭 AIG(AIG-US)也陷入困境。現在,這個由華爾街一手
打造出的金融海嘯,再度準備撲向全球的金融體系。
過去 2年來,雷曼在亞洲地區大舉擴張業務版圖,包括新加坡、香港與孟買都有設立外匯等相
關業務,也積極打進中國金融市場。正因跨足新興市場,雷曼比其它銀行在業務上都表現較
好。
但是第 3季的財報仍然令人大失所望,虧損金額高達39億美元,當日股價就暴跌了 44%之多。
其實雷曼為了節省公司開銷,日前已經降低年度股利並重整部門,在Barclays、韓國發展銀行
最後表態拒絕收購後,就算美國財政部與聯儲會試圖從中介入幫忙。
但是,如果說信貸市場的混亂像一場強烈颶風,那那麼雷曼兄弟就像是一位在風雨中苦等不
到救援的受害者。
一直撐到了最後,雷曼終於決定放棄,在今天台北時間中午表示,為了保護資產和極大化價
值,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,消息一出,震撼全球。根據法院資料顯示,截至 5月31日雷曼
兄弟的總資產為6390億美元,而總債務達6130億美元。
雷曼目前正在出售經紀業務,公司上下人心惶惶,某位新加坡的雷曼分行裡的高層表示,目
前狀況十分不穩定,而且尚未獲得紐約總部的任何通知,現在只能等待。
分析人士指出,雷曼兄弟傳出即將倒閉,美國財政部這次忍著痛不宣佈接管,重建「道德風
險」,就是因為如果美國政府每次都出面挽救,這些金融機構未來將面對更大的風險。不過
也有人認為是因為美聯儲美聯儲在最近幾次救市後,目前的能力已經將近極限。
而現在雷曼受到重創,全球股市勢必再掀波瀾。避險資金大舉逃離,不但湧入黃金、白銀市
場,帶起2%以上的漲幅,也讓國際美元今日全線走軟,日元兌美元逼近2002年以來最大單日
升幅。美國國債上漲。歐洲央行與英國央行已經表示目前正密切觀察貨幣市場,隨時準備出
手以穩定市場。
美林證券同意與 Bank of America展開合併的談判,外界認為這並不是巧合,是因為金融機構
現在人人自危,再加上看著同行雷曼的悲慘命運之故。美林證券若成功與 Bank of America合
併,將會一舉成為美國金融業一大巨頭,與 Citigroup(花旗集團)(C-US)規模相擬。
不過與此同時,美國保險集團 (AIG)也發生籌資困難的問題,引起持有相關投資的金融機構的
一片緊張,現在更傳出 AIG準備向美聯儲融資 400億美元。
華爾街啊,到底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?是因為過去 5年來證券化房貸過度浮濫所造成?還是當
金融市場裡餘燼未熄時,市場空方的可怕謠言丟下了一根火柴棒?
《New York Times》分析指出,雖然有些市場人士否認現在這個情況和1987年那場危機類似,
不過長期上看來並不太樂觀。華爾街現在陷入惡性循環,未來的路恐怕還有好一段動盪,能
夠阻止情況惡化的關鍵在於房價何時止跌。
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,大型金融機構的倒閉,並不一定會讓市場出現太大的災難。從歷史角
度來看,通常在危機最高潮的時候,也就接近底部出現的時候。
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Samuel Hayes表示,這幾天所發生的所有事情,「是華爾街歷史上一個
分水嶺」,大型企業被一般商業銀行接管的頻率越來越高,一些小型的銀行像 Greenhill & CO.
(GHL-US)與 Evercore Partners(EVR-US) 將漸漸會取代大型投資銀行過去所主導的領域。全新的
監管制度正在改變著全球的資本市場。
「從總統雷根時代我們所信奉的真理,一直到現在混亂不堪的鬆散規定,如果不是政府相當
程度的干預,美國的金融市場早已不治。」
那些什麼景氣會循環的道理,聽聽就罷,強者恆強、弱者淘汰。也許,從達爾文最基本的
「物競天擇」的道裡來看,這個趨勢是無法避免的。經過這段痛苦的洗練後,金融市場或許
有機會將變得更為健康。
除此之外,美財經網站《MarketWatch》認為,雷曼之死也揭露了一個華爾街的真相:當情況
到了很糟糕的時候,大家都自顧不暇了。投資人永遠享受冒著風險的感覺,華爾街的企業也
不過只是在賺他們的錢而已。
如此的過程在美國史上一直不斷地重複,1907年、1929年、1987年的市場恐慌,以及10年前
避險基金LTCM倒閉的事件。這些事件帶來的教訓,市場似乎永遠學不會。所以助長華爾街問
題的最根本,正是廣大的風險資金,一直源源不絕。
「在撮合JPMorgan與Bear Stearns以及接管二房後,美國政府顯然知道:如果最後不讓
投資人知道痛,他們將永遠不會學到教訓。」券商 J. & W. Seligman & Company表示。
(程宜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