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新聞摘錄 

根據中國審計署的一份報告,中國大舉宣傳的4兆元人民幣經濟刺激方案,因為地方政府未能籌集份內的資金而被延遲。 

昨日發表的這項調查,是官方首次表示,中國的刺激措施迄今沒有政府聲稱的那樣有效 

該審計機構稱,在有些情況下,地方政府為自己轄區內項目承諾的配套資金到位不足一半,即便北京根據刺激計劃撥付的中央投資資金平均到位率達到94% 

這一消息公佈之際,適逢一些經濟學家對這些措施的效力提出了質疑,懷疑它們能否推動中國進入可持續增長的軌道,減輕依賴西方對廉價中國出口的過度需求。 

中國中央政府承諾,向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項目投入
1.2兆元人民幣(合1750億美元),以提振疲軟的增長,而4兆人民幣刺激方案中的其餘款項,要由地方政府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拿出。

根據中國審計署對335個新增投資項目的審計抽查,由於資金不到位,有些項目不能按計劃及時開工,有的雖已開工但進展緩慢。

公佈的報告摘要並未提供進一步信息,也未說明哪些地方政府有責任,但報告提到,有些地方官員虛報工程進度,個別項目只是用新增投資償還以前拖欠的債務。

即使是北京的高級財政官員也不完全瞭解省市級政府的財務狀況,這些地方政府不得自行發行債券融資,往往向國有銀行大舉借貸。在對共產黨權力沒有多少制衡的一黨制體制中,審計署理應提供某種監督,但該機構的報告往往只是涉及表面,根本不能挑戰強大的利益集團。

儘管中國審計署抱怨稱,地方政府正在拖延刺激方案的實施,但該機構的結論是,沒有發生嚴重濫用刺激資金的情況,刺激計劃沒有重大問題。

該機構的確表示,在未來的審計工作中,應關注鋪張浪費性支出和政府官員濫用公共資源的情況。北京應當查處那些對建設「政績工程」和「豆腐渣工程」負有責任的官員。

一些經濟學家警告,中國對當前全球經濟衰退的回應措施,與1997-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0-01年網絡股泡沫破滅時的做法相同,中國錯誤地認為,政府基建支出能夠幫助中國經濟度過難關,迎來外部對中國出口需求的恢復。

「我擔心中國停留在同一條失衡、不可持續的軌道上,」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亞洲區主席斯蒂芬•羅奇(Stephen Roach)上周在上海告訴記者。「中國需要停止依靠舉債過度的美國消費者,需要更多依靠本國消費者尚未挖掘的潛力。」

北京的刺激方案將把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0%提高至45%——這一「聞所未聞的水平,突顯了失衡仍在蓄積」。

英國《金融時報》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