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安平古堡鄭成功像
1622年,荷屬東印度公司佔領了澎湖,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。1623年,荷蘭人在
「一鯤身」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,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。1624年,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
戰了八個月以後,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,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,而於
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,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。荷蘭人佔台以後,在原來的砦城舊
城址上,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「奧倫治城」(Orange),1627年以荷蘭省名澤蘭省(或
譯熱蘭省)改建命名為「熱蘭遮城」(Zeelandia),至1632年始完成首期堡底工程。當時,
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。
1662年,鄭成功攻下「熱蘭遮城」,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,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
人政權。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「安平城」,這就是現今「安平古堡」這個名稱的由來。鄭
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,故又叫「王城」。
1683年清軍入台後,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,本城改為軍裝局,城堡重要性日減,而牆垣也多
傾圮失修,安平城逐漸荒廢。1873年,英國軍艦來犯,船砲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,城牆
隨之而毀,之後遂成廢墟。1874年,沈葆楨來台處理「牡丹社事件」,與日本人進行交涉,
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,運至「二鯤身」,建立「億載金城」。
日治時期,日本人將城垣剷平,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,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
於一旦。後經屢次修建,成為今天的紀念館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,國民政府又將該城改名
為「安平古堡」,目前保有明清遺跡為南璧古井及外城南壁,高三丈餘,以糯米、糖漿、蚵
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。日據時代建紅磚數階之瞭望臺,尚有砲臺遺址上刻「嘉慶十九年仲冬
奉敕鑄造臺灣水師協標大砲一位重一千五百觔」的字樣。1975年,當地政府另建瞭望塔,可
見臺灣海峽及出海口鹽水溪。
目前所見洋樓建築是在1930年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。1975年,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
間,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。內容包括:安平廟宇古蹟分佈圖、荷人的對
外貿易、鄭氏史蹟、鄭荷條約、沈葆楨在台事略等圖文資料;同時還展有熱蘭遮城、德記洋
行、東興洋行、海山館、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。
資料來源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E%89%E5%B9%B3%E5%8F%A4%E5%A0%A1
這幅畫為 『最後的訣別』(Farewell)
這是描寫當年鄭成功命令荷蘭牧師Hambrock持節前往城內說服荷蘭人早日投降,然而他卻不
惜寧願犧牲妻兒和自己生命,當眾慷慨陳詞力勸荷軍固守城池等待救援,此舉無疑是宣判自
己的死刑。 此畫是描繪牧師與兩個女兒生離死別的哀戚場面,感人肺腑。
當年荷蘭人的軍備
當年鄭成功的軍備
如果仔細比較兩軍的軍備,可以發現荷軍的武器強度遠遠超越鄭軍,荷軍有鎗統、大砲,而
鄭軍僅有長矛、弓箭,所以對照荷蘭牧師Hambrock的說法,要是荷軍固守城池數月等待救
援,鄭軍打敗仗也不無可能,現階段的歷史可能會改寫呢!也許是當時的荷蘭決定棄守台
灣,所以才會『議和』,絕對不是我們所謂的『投降』,這也難怪先前歷史文物寫著荷蘭人
『投降』鄭成功時,荷蘭當局提出抗議,要求更改說法,才有現在的『議和』一詞。